👉 前往閱讀:

什麼是以太坊 (Ethereum)?完整指南 - 第 1 部分(2024 年更新)麼是以太坊?

 

以太坊的發展歷史

2013 年底,當時年僅 19 歲的 Vitalik Buterin 發表了以太坊白皮書,點出比特幣缺乏應用開發語言的問題。

Vitalik Buterin 於 2015 年倫敦 TechCrunch Disrupt 活動中登台演說

Vitalik Buterin 於 2015 年倫敦 TechCrunch Disrupt 活動中登台演說。

 

Buterin 提出了革命性的構想:建立一個更通用腳本語言的平台,使任何人都能構建智能合約、金融協議、個人身份註冊系統等去中心化應用程式。這個想法起初反應平平,但到了隔年迅速受到關注。

2014 年,以太坊基金會(Stiftung Ethereum)正式成立,旨在推動並支援以太坊生態。隨後進行的首次代幣發行(ICO)籌得資金,核心技術的開發也陸續展開。

隨著技術成形、開發者大量湧入,以太坊開始加速成長。

 

DAO 攻擊

一切進展順利,直到 2016 年發生了一場幾乎摧毀以太坊未來的危機的 DAO 攻擊。

DAO,全名「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是一組建構於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透過群眾募資募得了高達 1.5 億美元的資金,創下歷史紀錄。

參與者可使用以太幣(ETH)購買 DAO 代幣,進而參與 DAO 的決策與治理。

然而募資結束後不久,DAO 就遭到攻擊,駭客利用合約漏洞,盜走超過 5,000 萬美元的以太幣,讓整個以太坊社群陷入是否進行「硬分叉」來追回資金的激烈爭論。

 

硬分叉:以太坊分裂為 ETH 與 Ethereum Classic

最終,以太坊社群決定進行硬分叉,導致網路分裂為兩條鏈。

  • 分叉後主流鏈稱為「Ethereum(ETH)」

  • 原始鏈保留不變,稱為「Ethereum Classic(ETC)」

這起事件成為加密史上最具爭議的分岔案例之一,也奠定了今日 ETH 與 ETC 各自獨立發展的格局。

🔐 CoolWallet 安全小提醒:

如果你在交易所中存有超過一個月薪水的加密資產,我們強烈建議將其移至冷錢包保存。現在進行一點安全投資,未來可能為你省下更多風險損失。

 

2019 年硬分叉:君士坦丁堡與彼得堡升級

2019 年 1 月,以太坊原訂啟動另一項硬分叉,以延後「難度炸彈」的生效,為未來過渡到權益證明(Proof-of-Stake, PoS)鋪路。

然而就在升級前的數小時,一個外部安全團隊發現其中一項升級提案 EIP-1283 可能引入重大安全漏洞,迫使原定升級延期至 2 月,並加上另一個硬分叉,專門用來撤銷 EIP-1283。

這次突發的安全問題,加上以太坊團隊高層的公開請辭,在社群中引發不小震盪與內部爭議。

最終到了 2019 年 2 月下旬,兩項升級終於順利部署。

  •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升級:實施了包括 EIP-1283 在內的五項 Ethereum 改進提案,旨在延後難度炸彈並為 PoS 做好鋪陳。

  • 彼得堡(Petersburg)升級:緊接著啟動,用以移除 EIP-1283,從而修補了該提案可能引發的重入攻擊漏洞,也讓 1 月的硬分叉延期問題獲得解決。

 

以太坊價格歷史:牛市高點與「翻轉時刻」

2017 年底,在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牛市推動下,以太幣(ETH)價格與比特幣同步飆升。2018 年 1 月,以太幣價格曾一度突破 1,431 美元,引發市場狂熱,許多投資人期待即將到來的「翻轉時刻(The Flippening)」,也就是 ETH 的市值有朝一日將超越比特幣。

然而這個翻轉並未發生。隨著 2018 年比特幣價格崩跌,以太幣也大幅回落,甚至一度跌破 80 美元,跌勢比比特幣還猛烈。雖然 ETH 在 2019 年隨著比特幣的反彈重新回升,但對許多長期持幣者(HODLers)而言,期望中的「大爆發」並未如期而至,失望情緒蔓延。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以太坊支持者對未來充滿信心。

📊 想追蹤翻轉時刻是否可能實現?你可以在這裡查看即時追蹤工具

2020 年初至中期,以太幣再度與比特幣聯手起漲,成為主導加密貨幣牛市的雙強。由於以太坊是去中心化應用(DApp)開發者首選的平台,其價格在 2021 年 5 月飆破 4,196 美元,成長速度甚至超越比特幣,推手包含 DeFi 熱潮與 NFT 狂潮所帶來的投機資金。

(來源:CoinMarketCap|ETH 歷史價格總覽)

(來源:CoinMarketCap|ETH 歷史價格總覽)

隨著以太坊,以及其他替代公鏈如幣安智能鏈(BSC)、Solana、Polkadot 等平台的普及,DeFi、NFT 和加密遊戲數量爆炸式成長。但隨後因馬斯克言論與 中國政策打壓(FUD),整體市場在 2021 年經歷為期 3 個月的低潮,ETH 價格腰斬。

直到 2021 年 8 月市場回穩,ETH 才於 11 月創下新高,來到 4,644 美元。

2022 與 2023 年進入熊市階段,受總體經濟環境影響,以太坊價格持續下跌,期間甚至一度低於 1,000 美元。儘管市場低迷,但以太坊生態系仍穩步擴展,為未來反彈打下基礎。

到了 2024 年 3 月,ETH 價格再度回升,突破 3,000 美元,受益於區塊鏈技術的進步與主流接受度提高。

對於關心未來以太坊價格的投資人,目前市面上已有多項分析與預測可供參考。

 

    倫敦硬分叉

    倫敦硬分叉於 2021 年 8 月 5 日 成功啟動,為以太坊協議帶來兩項重大升級,最受關注的是 EIP-1559(以太坊改進提案)。這次升級目的在部分緩解以太坊高昂的 Gas 費與網路壅塞問題。

    過去採用競價機制(出價高者優先打包交易)的方式被取代,改為根據當下網路壅塞情況,設定固定的基本手續費(Base Fee),大幅改善使用者在交易時的費用預測準確度。

    此外,這些基礎費用會被「銷毀」(burn),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發放給礦工作為獎勵。這樣的機制使 ETH 供應趨於緊縮,形成通縮效果,從而提升了代幣的稀缺性與潛在價值。EIP-1559 實施後,ETH 在多次短線上漲中展現強勁動能。

    倫敦硬分叉也納入了挖礦難度延遲機制,暫緩了原本不斷上升的挖礦難度,讓礦工可持續挖礦至後續的「合併(The Merge)」實施(預計於 2022 年完成)。

     

    以太坊 vs 比特幣

    儘管以太坊與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與應用場景不一致,但由於兩者同樣具備去中心化特質,又都有屬於自己的加密貨幣(以太幣與比特幣),因此常被一同提起,是加密投資者與愛好者最常比較的對象。

    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於 2009 年問世,是全球第一個加密貨幣,主要目標是去中心化金融體系,打造一個不需要銀行或中央機構即可進行全球支付的系統。

    以太坊的使命更廣

    相較之下,以太坊的願景不僅僅是打造一個點對點支付系統,而是提供一個能夠執行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DApps)的區塊鏈平台。

    簡單來說,比特幣專注在貨幣層面,而以太坊則是一個能「自動執行任務」的去中心化運算平台。

    本質差異:單一用途 vs 多元用途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曾這樣比較兩者:

    「比特幣是一種貨幣,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然而貨幣絕不是區塊鏈唯一的應用。就像電子郵件是網際網路的一種用途,它確實幫助網路普及,但網路的用途遠遠不止如此。」

    換句話說,比特幣:致力於成為一個去中心化支付系統,而以太坊:透過一個龐大的去中心化計算網路,試圖解決更深層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

    創辦人

    兩者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之一就是創辦人的身分,比特幣的創辦人至今仍是個謎,只知道是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而以太坊則擁有多位公開的創辦人,包括:

    • Vitalik Buterin(核心靈魂人物)
    • Gavin Wood(後來創辦 Polkadot)
    • Mihai Alise
    • Anthony Di Iorio
    • Charles Hoskinson(現為 Cardano 領導者)

    在加密貨幣這樣一個重視透明度的領域,有公開面孔被認為是一種負責任的象徵。相較之下,比特幣的匿名性雖有其精神價值,但對投資人來說,可能也意味著缺乏問責機制。


    以太幣(Ethereum) vs 比特幣(Bitcoin)

    在稱呼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差異,Ethereum 是指整個區塊鏈平台,用來部署智能合約與 DApp,Ether(ETH) 則是這個平台上的原生代幣,用來支付交易與運算費用。

    同理,Bitcoin 通常指的是比特幣的區塊鏈協議與支付網路(也可泛指整個生態系),bitcoin(BTC) 則是實際的加密貨幣。例如:「我昨天買了三個比特幣。」

    雖然 ETH 和 BTC 都屬於加密貨幣,都可以交易、儲存與轉帳,但用途仍略有不同:

    • 以太幣(ETH):主要用於支付 Ethereum 區塊鏈上的服務費與手續費,是應用開發的燃料(Gas)。

    • 比特幣(BTC):定位更接近數位黃金或替代貨幣,多用作價值儲存與資金轉移。


    供給機制

    比特幣的總量固定為 2,100 萬枚,而且正在迅速接近上限。根據 2021 年 9 月的統計,全球已有約 89% 的比特幣被挖出。目前預估比特幣的區塊獎勵(Block Subsidy)將在區塊編號 6,930,000 時完全結束,時間點大約落在 2140 年左右。

    相比之下,以太坊原本沒有供給上限,但每年發行量上限為 1,800 萬顆 ETH。這意味著:

    • 比特幣作為一種通縮型資產,長期可能具有更高的購買力。
    • 以太幣則屬於通膨型貨幣,價值可能隨時間稀釋。

    然而,這樣的局面在 EIP-1559 升級後產生改變——由於手續費機制的「燃燒(Burn)」設計,ETH 已逐步展現出通縮傾向。

    截至目前,以太幣的總供給量約為 1.17 億顆,相較比特幣進入門檻較低,也更適合新手參與。

     

    交易手續費

    另一個顯著差異在於交易手續費。隨著比特幣價格攀升、網路變得擁擠,交易費也一度飆,在 2021 年初,平均交易手續費曾高達 55 美元。

    以太坊早期交易費相對低廉,平均約為 4 美元,但隨著 DeFi 應用爆發、網路擁塞,以太坊的 Gas 費也大幅上漲,目前平均交易費約為 20 美元。

    雖然 ETH 的交易費略低於比特幣,但仍對用戶造成負擔,尤其對小額交易者而言更是如此。


    挖礦機制

    目前,比特幣完全採用 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 PoW) 作為共識機制;以太坊則邁向完全的權益證明(Proof-of-Stake)。

    在 PoW 模式下,參與者需投入大量計算資源來處理與驗證交易,先完成者可獲得獎勵(如 BTC)。這意味著:

    • 高資源消耗與電力成本
    • 礦工之間需相互競爭

    以太坊推動 PoS 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為了降低能源浪費與運營成本。PoS 模式下,用戶需「質押(stake)」自己的代幣來參與驗證機制,與 PoW 相比,驗證者對網路有實際的經濟承擔(風險與責任),而 PoW 礦工甚至不需持有該幣種也能參與挖礦。


    區塊產出時間

    由於網路擁擠與資料量增長,兩大公鏈都曾面臨交易延遲與確認速度變慢的問題。每一筆交易的確認,需經由「挖出區塊」來完成,以維持區塊鏈的安全與一致性。

    • 比特幣:平均每 10 分鐘產出一個區塊
    • 以太坊:平均區塊時間為 10~20 秒之間

    因此以太坊在交易確認速度上遠勝比特幣,對需要即時互動的 DApp 來說特別重要。


    以太坊的優勢與劣勢

    以太坊為使用者、投資人、開發者、內容創作者、機構與企業帶來了無限的創新機會與成長潛力,也為邁向主流採用奠定了基礎。然而,它目前仍面臨數項制約其發展的挑戰。

    以下是以太坊網路的五項核心優勢與劣勢比較:

    優勢

    1. 可驗證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智能合約是公開透明的,能有效解決各行業中的不信任與資訊不對稱問題。
      用戶可自行查驗程式邏輯,防止不正當操作、作弊與詐騙。
      應用實例:線上博弈平台、撲克網站的誠信驗證。

    2. 去中心化設計
      移除對單一實體的依賴,避免單點故障。去中心化架構具備:高容錯性、抗攻擊性、抗串通性(防止暗箱操作)

    3. 區塊時間快
      平均區塊時間約為 10~20 秒,能快速處理與確認交易,保持網路順暢運作。

    4. 圖靈完備(Turing-complete)
      可編寫任意邏輯程式,只要資源足夠,任何可計算的邏輯皆可實現。應用實例:安裝在汽車上的酒測裝置可判斷駕駛是否酒駕,自動禁用車輛並調整保險費用。

    5. 強大的生態系統
      提供平台讓無數項目與代幣誕生,成為創新與改進的溫床,例如:DeFi、NFT、DAO、GameFi 等等。

    劣勢

    1. 修正速度慢
      儘管智能合約公開透明,但一旦部署後,漏洞與錯誤難以及時修復實例:2016 年 DAO 智能合約被攻擊事件造成重大損失。

    2. 學習門檻高
      撰寫安全、完整的智能合約不易。區塊鏈仍屬新興技術,需具備特定開發背景,目前僅適合開發相對簡單的應用。

    3. 可擴展性不足
      網路常因交易擁擠而塞車,影響速度與效率。若要達到主流應用規模,以太坊需達到每秒處理超過 4,000 筆交易(TPS)。目前僅能處理約 10–15 TPS,但未來有望透過升級擴展至 100,000 TPS。

    4. ICO 的中心化問題
      雖然 ICO 多數在去中心化平台上發行,但背後經常由單一團隊或企業控制資金與決策,仍存在中心化風險。

    敬請期待第三部分內容,我們將深入探討以太坊的競爭對手、如何購買與安全儲存 ETH,並提供延伸學習資源與工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How to Receive Crypto Directly by Bank Transfer
      • TeamProduct 編輯

      透過銀行轉帳接收加密貨幣

      透過簡單的銀行轉帳,就可將美元或歐元兌換成加密貨幣。使用 Bridge 和 CoolWallet 最新合作的法幣入金服務,資金可直接從傳統銀行轉入您的冷錢包,安全合規!

      閱讀更多

      Announcement on Ethereum (ETH) and Stablecoin Staking
      • TeamProduct 編輯

      以太幣與穩定幣質押公告

      CoolWallet 的 ETH 與穩定幣質押服務已全面恢復,Kiln 完成安全審查。智能合約安全無虞,資產持續獲得質押獎勵。

      閱讀更多

      The Hottest Cardano Airdrop: How to Claim $NIGHT
      • TeamProduct 編輯

      如何領取最近超夯的 Cardano Midnight 代幣 $NIGHT 空投

      使用 CoolWallet 獨家簽章功能,輕鬆領取 Cardano 生態中最受矚目的 $NIGHT 空投。從資格查詢、地址提交到完成安全簽署,每一步都有完整教學,幫助你順利獲得代幣。

      閱讀更多